【文史散论】略论施琅与衙口施氏大宗祠(5)
时间:2023-05-04 11:29 浏览量:
     施琅两度建造的施氏大宗祠,成为维系衙口施氏族人的精神纽带,对本族来说是立下大功,受到他们的歌功颂德。


    施琅重建的衙口施氏大宗祠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落成后,历三百多年,几经重修(主要有乾隆二十一年、同治二年、道光五年的重修),迄今安然保存,1985年又全面进行整修,重现昔日的光彩。1991年4月被列为晋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9月晋升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衙口施氏大宗祠及其旁的施琅府第与位于泉州市区的施琅宅和惠安县黄塘镇的施琅墓一起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它们具有颇高的文物价值,即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其价值都与施琅有直接关联。具体阐述于下:

    首先,施氏大宗祠是施琅重建,为施琅的重要史迹。以前,由于封建的大汉族主义在作怪,对施琅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大公正,甚至斥之为“叛徒”、“汉奸”,因此,人们对其史迹自然不会加以重视,更不敢给予保护。近20多年来,由于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的努力,他们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重新评价施琅,已基本认同他是我国古代海军名将,清初平定台湾、统一祖国的大功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堪称为一位杰出人物。于是,有关施琅的史迹先后得到政府的保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第二,衙口村的得名与施琅及其重建的施氏大宗祠有直接关系。据说:衙口原本地名叫浔海,按方位还分为西浔、南浔等角落。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平定台湾,统一祖国,受封靖海将军、靖海侯后,在故里重建了施氏大宗祠。其子侄多有随他立功显耀的,就在故里傍着宗祠盖了八座宅第,时人称之为“府衙”。后来,府衙前辟为集市,从而出现了“衙口”这一地名。于是,施琅重建的施氏大宗祠也成为研究衙口地名之由来的重要实物资料。

    (来源:晋江文史散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