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晋江市经济实力
时间:2014-01-13 14:48 浏览量:

    2013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晋江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五城同创总体部署,全力稳增长、抓城建、保民生,不断实践发展晋江经验,较好地完成了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5位,实际排名上升两位。

    突出稳中求进,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5亿元,增长11.5%;公共财政总收入182.75亿元,增长13.5%,其中本级收入97.01亿元,增长19.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2亿元,增长22%。面对市场低迷、产业调整压力,我们大力帮扶企业,梳理完善新一轮经济发展政策,兑现帮扶资金7.95亿元,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规模以上企业库存率4.2%左右,处在合理区间;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有力保障用地、用林、用工。新增上市公司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600家,4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策划推进深化项目落实年”655个项目,超额完成投资计划。密切跟踪51个重大招商项目,引进超50亿元项目1个、超30亿元项目3个,9个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开工。新增企业营销中心27家,回归税源5亿元。大力推进改革试点,确立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主题,加快新型城镇化试点。陈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金井、磁灶、东石等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138”工程。落实金改“20,新增企业贷款92.3亿元,新设立准金融机构15家,近20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准金融领域,金融创新先导示范效应逐步释放。

    突出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三次产业比例为1.367.331.4以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实施“5541”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5%11.6%。制鞋、纺织服装业加快调整升级,逐步摆脱同质化发展困境;食品饮料、纸制品业产值增长20%以上。五个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5家企业成为省级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2家成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三产跃升势头强劲,投资增长35%,比工业投资高28个百分点;税收增长55%,占新增财税70%。超亿元限上批发零售企业增加到34家。陆地港、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营销规模扩大,国际鞋纺城、现代物流园、普物流园等项目进度加快。15届鞋博会达成交易额再创新高。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113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60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7家。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5610件、3732件,分别增长82%110%。成功举办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3家。三创园洪山文创园成功引进69家创意研发、检验检测机构,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中纺院、中国皮革研究院等6国字号机构入驻晋江。新认定优秀人才295名,博士后人才达到69名,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成立电子商务协会,设立鞋都电商中心、文创园电商专区,70%以上规模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线上交易额超380亿元。以外向拉动加快产业转型。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口径)11.29亿美元,增长5.1%。自营出口62.5亿美元,增长46.1%。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进出口额增长114.4%。新兴市场拓展力度加大,东盟、非洲、拉美等市场出口额大幅增长。以载体拓展加快产业转型。经济开发区127个基础配套项目完成投资6.06亿元,24个工业项目投产,食品、光电信息、海洋生物科技、时尚服饰等新拓园加快推进,规划面积拓展到203平方公里。陈、安海、内坑、英林等13个品牌工业园加快建设。滨海新区填海工程进入施工设计阶段。

    突出成果民享,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完善7个民生体系,民生支出43.64亿元,占本级支出66.34%全力为群众办实事。19件为民实事全部完成。实施春风计划·四帮四扶,帮助201户困难家庭解决了眼前最急迫的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等困难,实现脱贫解困。落实免费就业培训政策,城镇新增就业2.0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60人。启动石结构及危房改造五年计划。深化公交改革,公交服务明显提升。全力保障公共服务公平普惠。兑现公办高中和中职学校免学费6400万元,3.32万名学生受益。首批156名外省学子在我市参加异地高考。高考本一批上线率再创新高。全市15所公办高中全部实现省达标。118个学校改(扩)建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养正中学迁建完成二期主体建设,开办8所公办小学、幼儿园。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高端医疗资源对接取得新成效。加快整合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市医院迁建全面提速,4个镇级卫生单位完成迁(扩)建,新增病床位200张。荣获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社会福利中心部分主体工程封顶,新建3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15个村级老年活动中心。优化人口计生服务,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五店市传统街区基本完成保留建筑修缮,戏剧中心、文化中心相继建成,世纪大道文化走廊初具规模。沙排、自行车、CBA等全国性赛事有效扩大了城市影响力。全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积极创建安全发展城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下降9.7%。全市162个村(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完善市镇村三级治安巡防联动体系,严厉打击两抢,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提高,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深化居住证制度,外来人口市民待遇增加到28项。慈善总会支出善款1.9亿元,爱心救助覆盖面越来越广。国防双拥、民族宗教、侨台外事、档案方志、防震减灾、统计审计、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突出城建提速,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183城市建设管理年项目完成投资264.1亿元,拆迁房屋351万平方米,征地3.36万亩。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修编,编制海岸带保护利用、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中心市区覆盖率达65%,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按照一主两辅布局,加快组团片区建设,城市面貌越来越美、功能越来越完善。中心市区滨江、城北、池店南、梅岭、青阳、磁灶等组团(片区)45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48.7亿元。茂、百信、宝龙等现代小区相继建成。立足完善城市功能,启动五大片区战略性征迁,紫帽、梅庭片区基本完成改造征迁。五个系列资源整合全面推进,一山生态慢行系统完成29.1公里示范段建设,和平路、福兴路等道路功能和立面景观大幅提升,中心市区集聚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晋西辅城区安海、内坑、东石等组团53个项目完成投资28.2亿元,安平桥生态公园基本建成,安海海东鸿塔片区、东石金片区、内坑旧街改造加快推进。晋南辅城区金井、英林、龙湖、深沪等组团(镇域)59个项目完成投资8.8亿元,福州大学晋江校区落户金井,英林英伍路立面整治、龙湖口景区、深沪狮峰商住区建设进度加快,两个辅城区建设格局全面拉开。46个安置房项目完成投资60亿元,21个项目陆续投入使用,2.2万人幸福回迁。53个交通市政道路项目完成投资20.2亿元,打通4条城市主干道、9条市政道路,新增公路里程36公里。建成3110千伏输变电站,输变电容量增加到343万千伏安。开展全省城市综合管理试点,理顺户外广告、绿化管护等工作机制,严厉制止两违,渣土车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城市建设管理更加精细高效。

    突出生态文明,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扎实推进清水净海、植树造林、环卫保洁、治污减排四大行动95个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投资9.8亿元,清淤河道沟渠47公里。启动湖清退还湖工作。新增造林1万亩,新(扩)建20个公园,改造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22公里,森林覆盖率达16%。统筹投入1亿元,建立环卫考评机制,完善镇村保洁设施,基本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推进52个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项目建设,铺设管网92公里,晋南、远东二期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巩固建筑饰面石材业退出成果,66家皮革企业完成重组,建陶业完成替代使用天然气,染整业整合提升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年度减排任务。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评验收。获评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省级生态市、省级森林城市。

    突出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提升。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6亿元,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1%12.5%。新增全国种粮大户2名、流转耕地5000亩。胡萝卜种植基地成为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晋江紫菜荣获全省十大渔业品牌。实施领头雁示范培育工程,出台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政策,促成32个村结对帮带,对接项目43个。市财政投入1226万元补助196个薄弱村,所有村(社区)村财全部超过20万元。完成5座水库、5.3公里海堤除险加固,引水第二通道加快推进。成功培育10个市级示范村,磁灶大埔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突出职能转变,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四下基层·四进四促活动,切实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坚决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9件,政协委员提案275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落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完成第十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29.9%,行政审批中心被授予人民满意单位。坚持领导干部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主动下访,受理来信来电来访1.9万件,办结反馈率99.2%。强化重大项目可论证和财政投资项目审核,节省资金10.78亿元。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下降8.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行政问责,机关作风和行政效能进一步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