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晋江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规划计划方案意见
时间:2022-09-22 16:07 浏览量:

晋政办〔2022〕28号

晋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晋江市

“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晋江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晋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1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晋江市“十四五”卫生健康

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目  录

  前  言……………………………………………………………………5

  一、规划背景……………………………………………………………6

  (一)发展成就…………………………………………………………6

  1.公共卫生体系持续压实强化…………………………………………6

  2.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加快落地…………………………………………6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7

  4.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积极蓄能…………………………………………8

  5.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实效初显…………………………………………8

  (二)问题不足…………………………………………………………9

  1.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健全完善…………………………………………9

  2.优质医疗服务尚未充分供给…………………………………………9

  3.分级诊疗体系尚未高效落地…………………………………………9

  4.医卫体制改革尚未全面深化………………………………………10

  5.卫生技术人才尚未梯队集聚………………………………………10

  6.信息平台效能尚未充分释放………………………………………10

  (三)面临形势………………………………………………………10

  1.公卫体系建设面临新挑战…………………………………………11

  2.人口结构变化催生新需求…………………………………………11

  3.深化医药改革亟待新突破…………………………………………11

  4.卫健发展环境面临新竞争…………………………………………11

  5.优质医疗扩面仍有新空间…………………………………………12

  6.信息科技赋能创造新机遇…………………………………………12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3

  (三)发展目标…………………………………………………………13

  1.总体目标……………………………………………………………14

  2.具体目标……………………………………………………………14

  三、主要任务……………………………………………………………16

  (一)建设健康体系的主要任务………………………………………16

  1.建设严密集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6

  2.构建品质效能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19

  3.扎牢快速反应的公卫应急处置体系………………………………30

  4.健全优质可及的妇幼卫生工作体系………………………………33

  5.营造人性温情的老年保健服务体系………………………………35

  6.锻造穿透有力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36

  7.培育良性发展的医疗健康产业体系………………………………38

  (二)建设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39

  1.强化组织领导的制度保障…………………………………………39

  2.深化推进医改的政策保障…………………………………………41

  3.加强卫技人才的引育保障…………………………………………42

  4.落实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45

  5.明确政府主导的投入保障…………………………………………45

  6.发挥信息平台的技术保障…………………………………………46

  四、组织实施……………………………………………………………47

  (一)强化组织领导……………………………………………………47

  (二)推动法治建设……………………………………………………48

  (三)做好督导评估……………………………………………………48

  (四)加强环境营造……………………………………………………48

  五、重点项目……………………………………………………………48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晋江市构建“13137”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的关键时期。为深化“健康晋江”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步伐,优化卫生资源总体配置,建设与晋江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根据上级关于“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有关规定,以及《晋江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晋江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规划明确提出了晋江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全市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晋江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公共卫生体系持续压实强化

  ——疾病防控能力得到强化。实施慢阻肺监测和心血管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通过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验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均≥95%,传染病及时报告率≥95%,报卡审核及时率≥95%。每年开展重大传染病监测,实现法定传染病26种、传染病病原66个、水质检测106项全覆盖。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组建21支131人的流调处置队伍,建有核酸检测实验室9个,先后有效应对处置2020年1—2月份国内输入疫情及3月份境外输入疫情。

  ——免疫规划工作扎实开展。建成24家预防接种门诊并全部通过规范化验收,22家预防接种门诊完成数字化建设。冷链监测系统覆盖面100%,建立了完善的疫苗接种追溯系统。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

  ——应急救治水平不断提升。设置1个急救中心、4个急救分中心、11个急救站,上线全省县级市首套“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完成60个AED安心场所项目建设。组建8支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三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组建市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

  ——主要监测结果指标显著改善。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明显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6/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从3.20‰下降到1.8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4.01‰下降到2.7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加快落地

  ——引入高端资源。全力推进与上海六院合作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共有13家医院与树兰医疗集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40家省内外三级医院、知名院校建立协作关系,累计成立院士工作站、名医工作站、名医工作室14个。

  ——提升服务能力。规划建设医疗机构项目32个,累计投资22.19亿元,新建床位数3643张,全市总床位数达到8144张。市医院迁建、安海医院(第二医院)文博科技大楼等15个医疗机构项目建成投用,第三医院扩建等11个公立医疗机构项目正在抓紧推进。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向专精优方向发展,美年大健康、爱尔眼科医院等4个民营医院建成投用,龙华康复医院、百大妇产医院等2个项目加快建设。

  ——推进医养结合。积极推进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签约提供医疗服务,现有的325家居家养老服务站中,287家与医疗机构签约医疗服务,18家设立或下设医疗机构;已建成投入使用的46家养老院中,签约医疗服务25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7家。以磁灶镇8家养老机构及村卫生所为试点,推行“乡村医生每周巡诊+镇级卫生医疗机构医生每月坐诊”制度,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启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积极构建“3+4+5+X”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大医共体章程等相关方案已经出台,分布均衡、结构相对合理的“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搭建成型。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成立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委员会,在晋江市医院等5家试点医院启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医院章程,组建医院专业委员会,推动“章程管院、专家治院”。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以降药价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医保管理和筹资机制,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按病种收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按病种收付费改革,分5批推出449个病种,群众报销比例提高11个百分点。

  ——做强专精特优学科建设。通过全国中医先进县复评,市中医院成为全省首家通过三甲中医综合医院评审的县级中医院,市医院晋南分院成为全省首家通过国际JCI认证的二级公立医院,全市省级重点(特色)专科4个,泉州市级6个。晋江市医院5个学科入选福建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4.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积极蓄能

  ——实施“聚才共享”计划。积极与树兰医疗集团和上海六院等高端医疗卫生人才对接,依托市医院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名医工作室已签约8位院士和10位名医专家,依托中医院成立的名医工作站已签约5位名医专家,在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首个基层名医工作站,签约上海、福州、泉州等三甲医院专家11人,定期提供高水平坐诊、带教、手术等活动,快速带动提升我市各医疗学科的发展。

  ——实施“人才招引”计划。先后组织开展7轮省内外高校招聘活动,卫技人员净增1269名,其中,编内344人(高级职称卫生人才6名),编外925人。截至2020年末,全市卫技人员达到7725人,千人卫技人员数3.75人;执业(助理)医师3259人,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58人。

  5.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实效初显

  ——建设全市卫生信息专网。完成一期31家医疗卫生单位网络部署,市直医疗机构接入速率达到千兆,终端节点达到百兆。实现全市19个镇(街道)、398个村(社区)接入政务外网,完成149家乡村一体化卫生所接入卫生政务外网。

  ——建设智慧卫生信息平台。智慧卫生信息工程一、二期项目已完成项目专家验收并投入使用,基础交互平台和数据中心基础建设完成,共有26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平台,实现医院就诊信息调阅共享,上线“健康晋江便民服务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调阅、统一预约挂号、检查检验查询等功能,平台整合医疗和公卫数据(共有诊疗数据表120张、1.98亿条数据,公卫数据表66张、956万条数据)。

  ——建设疑难病多学科远程会诊平台。将全市31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树兰医疗资源连接到平台,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疑难病远程会诊服务,累计为卫健系统提供服务数百场。

  (二)问题不足

  1.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健全完善

  “重医轻卫”“重医轻防”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相对分割独立,平战结合、协同合作的机制仍未健全完善。新冠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工作在指挥管理机制、人力物力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总体比较薄弱,需加大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艾滋病呈现明显增长趋势,慢病防治等工作压力仍然较大。精神卫生机构超负荷运转,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与群众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2.优质医疗服务尚未充分供给

  我市尚无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与上级医院的水平和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环境老旧,市中医院、安海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存在业务用房面积不足、先进医疗设施设备引进不够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县域外住院就诊率超过40%且逐年上升,这与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和当前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不够匹配。

  3.分级诊疗体系尚未高效落地

  紧密型医共体的运作机制还未能充分有效发挥作用,在行政、人力资源、财务、医疗质量、药械、信息、医防融合等七个“一体化”仍然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床位使用率仅60%。村卫生所医疗设施设备有限,人员老化流失,截至2020年末,每万人村医数量仅有2.27人,服务网底无法满足群众日常基础疾病的诊疗需求。

  4.医卫体制改革尚未全面深化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措施仍待深化,运营管理体系仍不够高效、医院收入结构仍不够合理、内部决策管理机制仍不够健全。“三医联动”不够紧密,“三医联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县级医保机制无法发挥“三医联动”优势。

  5.卫生技术人才尚未梯队集聚

  截至“十三五”末,我市卫技人员7725人,千人卫技人员数3.75人,低于全省、泉州市的平均水平。高端医疗人才占比过低,高级职称人员仅占比5.80%,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3.01%,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占比1.05%,高端医疗人才招引效果不明显。专业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感染、呼吸、重症、急诊、麻醉、精神、公卫等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且招聘困难,特别是远离市区的医院与基层卫生院,经常出现招聘岗位无人问津现象。

  6.信息平台效能尚未充分释放

  市级智慧卫生信息工程服务项目局限,服务能级不够高,居民未落实实名制就医等原因导致健康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不够,限制了健康档案数据的大规模应用。全市范围内的医疗数据互联共享机制仍不够畅通,与各级信息平台未能有效对接,实际工作存在信息重复索取、统计与上报等问题,降低工作效率。

  (三)面临形势

  1.公卫体系建设面临新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艾滋病等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同时,晋江国际化城市的建设导致输入性传染病风险增加,而伴随着人群行为方式和疾病谱改变,慢病防治和精神卫生工作压力继续增大。

  2.人口结构变化催生新需求

  2020年末,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69%,高于全国的60.6%。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育政策调整,我市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逐年下降趋势,在人口质量和数量方面亟须采取应对措施。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健康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妇儿健康方面孕前优生、孕期保健、产后康复、疾病早期筛查、儿童疾病早期干预、托育服务、健康教育等相关服务以及涉及妇女全生命周期的青春期、更年期保健服务等短板环节要进一步补齐补强。

  3.深化医药改革亟待新突破

  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被赋予更多期待,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深化发展。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和按病种付费制度的深入实施,DRGs与DIP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成本控制和技术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紧密型医共体作用需要有效发挥,并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在行政、人力资源、财务、医疗质量、药械、信息、医防融合等方面急需建立一体化的管理制度。

  4.卫健发展环境面临新竞争

  截至“十三五末”,我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县域内住院量占比仅为53%,经济交通发达、报销政策调整、医疗能力差距、基层网底不够牢固等原因造成患者大量外流。“十三五”期间全国全省各地区加快医疗民生补短板,福建省规划千人床位数从4.5提升到5.22张,随着众多医疗卫生建设项目逐步投用,一些高技术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需求集中释放,未来各县市间、城乡间将面临着更激烈的人才和技术竞争,导致我市特别是基层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优秀人才招引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卫生资源总量方面还需要科学规划调控,要更重视引导向规范化优质特色的卫生资源方向发展。

  5.优质医疗扩面仍有新空间

  新时代人民的健康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特点,对卫生健康机构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带来压力,要求卫生健康服务必须提质增效,加快革新健康管理模式,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

  6.信息科技赋能创造新机遇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创造了条件。牌照发放、医保支付等政策松绑极大促进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落地发展。精准医疗、基因技术等前沿医学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创新创优医疗服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带来了伦理、支付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关于深化医改和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布局,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坚持“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围绕“健康晋江·品质医疗”的总体发展目标,突出敬畏生命、坚定守护城市,深入分析卫生健康工作短板和趋势要求,凝心聚力,担当进取,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晋江特色七大健康体系建设为途径、六大保障系统为护航、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手段,全面深化推进“健康晋江”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健康公平。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

  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医防协同。围绕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健康管理,促进推进医防协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强安全管控,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疾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协调发展。坚持中西医并用,发扬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科学配置区域内卫生资源,促进区域之间、层级之间、医防之间均衡发展。

  坚持依法治理,促进整体提升。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加强舆论引导,提升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创新发展。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发挥改革先导作用,推进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强化数字赋能作用,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健康晋江·品质医疗”建设取得明显成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与晋江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全民共建共享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充分,人员与技术设备配置能够有效支撑卫生健康工作开展,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优质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域内医疗机构逐步成为晋江人民群众就医第一选择。

  2.具体目标

  为弥补晋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短板、应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形势,“十四五”期间应着重完成以下具体工作目标:

  (1)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更加强力

  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制度,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幅跃升。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强而有力的、与晋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高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

  (2)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坚固

  卫生健康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科学配置、卫生服务资源更加丰富、服务环境更加优化、服务能力更加高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5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4.2张,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0人、千人执业护士数1.9人,“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更加完善。

  (3)分级诊疗运行体系更加高效

  医疗资源投资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医疗资源更加丰沛。各医共体布设进一步调整优化,分别建立起一套上下联动的实质性紧密型运作机制,分级诊疗制度高效运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转诊模式在医共体内部得以实现。晋江本地医疗机构成为各类患者就诊的首选,病人流向外地的情况得到明显缓解,县域内就诊率逐年提高。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加走实

  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公立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获得突破。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引入更多外部高层次医疗资源,完善医疗资源供给体系。乡村卫生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每个行政村均有一家乡村卫生一体化卫生所。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突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下降到25%左右。

  (5)信息技术支撑能力更加过硬

  卫生健康信息收集、应用、共享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医疗得到快速发展,多渠道收集信息的市级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平台得到建立,真正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医疗与医疗间的信息互融互通,率先在县级层面消除信息“孤岛”,高效赋能“健康晋江·品质医疗”建设。医共体信息系统升级完善,内部良好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得到建立,卫生健康信息数据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强。

1  晋江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年目标

健康

水平

人均期望寿命

78.2

79.63

孕产妇死亡率

1/10

9.06

12

婴儿死亡率

1.81

低于4

卫生

资源

发展

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

3.75

5.0

千人均床位数

3.13

4.2

千人均执业(助理)医师数

1.58

2.0

千人均注册护士数

1.44

1.9

每万人疾控人员

0.44

0.73

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05

4.5

医疗保障

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69.07

70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县域内就诊率

74.98

逐年提升

公立医院药占比(含耗材)

34.93

30

疾病防控及基本公共卫生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

42.6

80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48.6

80

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

13.85

较全省低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

87.5

≥90

肺结核病发病率

1/10

41.5

不高于2020

水平

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68.33

≥70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95

居民健康素养

18.11

25

传染病报告率

95

95

传染病报告及时率

95

95

发展保障

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

13.71

逐年提升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

28

25

期末总人口规模

万人

206.16

211.08

注:以上晋江常住人口数皆以206.16万来统计。该表对应泉州管理要求和区域卫生规划资源配置明细,部分预期性指标根据晋江市实际有所调整。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健康体系的主要任务

  1.建设严密集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完善现有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结合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完善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网顶,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中间层,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疾病控制网络。依托市疾控中心建设全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承担公共卫生应急培训、传染病防控指挥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职能。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在各医共体总院规划建设公共卫生综合业务用楼,二级以上医院全部设立专门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独立CT和观察室,全部设置公卫健康部(公共健康科)。将公共卫生职能的开展与落实情况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实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流动培训机制。加强市镇村传染病防控三级网络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公共卫生知识技能教育,培养一批基层弹性储备力量。

  (2)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

  遵循“平战结合”原则,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容提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养,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争取编制倾斜,提高业务部门人员数量,扩大现场处置人员规模,引进一批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照设区市级标准进行基础设施改建扩建,建设集业务综合办公、检验检测、洗消、一线疾控人员医学观察楼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业务用房,购置更新专用设备,加强实验室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的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探索合理拓展技术业务范围。加强采样检测人员队伍和流调溯源队伍建设,建立不同层级的流调队伍,配齐相关技术装备。积极跟踪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先进技术,以传染病免疫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为突破口,推进一批对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有重大意义、创新性强的研究项目。推进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采用统一配备和自行采购相结合的方法,优化疫苗信息化追溯系统现有的硬件配备。

  (3)扩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社会参与

  协同和联动各类社会力量,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公共卫生安全的群防群控工作氛围,创新社会化、市场化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工作机制,培育公共卫生领域的社会组织和国有企业、志愿队伍。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形式扎实推动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以灭蚊工作为重点,加强病媒生物防控。加强卫生城市日常管理,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健全爱国卫生防病长效机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制、除四害工作市场化运作机制和爱国卫生检查监督机制,强化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健康促进行动,普及公民健康行为,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和恶性肿瘤,加强职业病防治服务工作,全面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健全艾滋病诊疗服务体系、完善抗病毒治疗药品管理体制;提高结核病防治服务能力,实现及早发现并全程规范治疗,减少肺结核感染、发病和死亡人数。以预防为主,切实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在村(社区)全面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

  (4)强化突发公卫事件预警监测机制

  建立健全“三公一大”协同融合工作机制,构建卫生、公安、工信、交通、海关和通信等多部门有序参与、分工协作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建立健全哨点触发机制,在海关口岸、客运场站、大型超市等重点公共场所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诊、药店等重点单位设置“鹰眼”监测哨点,不断完善哨点布局。提升发热门诊筛查能力,优化诊治与报告流程,对于不明原因发热和疑似传染病患者,建立健全包括传染科在内的多学科会诊机制。根据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变化,优化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健全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及信息直报系统。打通汇集不同来源的监测预警信息,提升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成果,努力实现智慧预警的多点触发、多措并举,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5)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可及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标准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拨付,切实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人、财、物投入需求。落实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普惠、均等、可及。

  (6)大力推进健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

  大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把健康教育和文明生活方式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统筹各类健康教育资源,在医疗机构建设一批健康科普基地,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职责。全市力争建设1—2个健康教育科普馆。强化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推进已建环境的动态管理,壮大健康指导员队伍,不断向基层延伸。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全方位提高居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到“十四五”末,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2.构建品质效能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1)创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总体工作部署,力争把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建成集临床诊疗、疑难重症诊断与治疗、教学培训、科技研发、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为一体,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现代化、高水平、骨科特色突出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依托晋江市医院,实现上海六院品牌、管理和技术平移,配置科研型高端CT、手术机器人、杂交手术室等设施设备,推进创伤中心实体化建设。全力做好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二期项目晋东院区的建设,助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加快推进,以名医工作室和亚专科建设为载体,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完善专家派驻机制,制定学科人才培养与进修计划。积极探索海外医疗协作,打造教学科研平台,推动动物实验中心、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项目落地,以“大专科、小综合”为发展特色,引领区域医疗水平整体提升,辐射福建及周边省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有效减少跨省就医。

  (2)打造集团拉动型医疗服务龙头

  充分提升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发挥其在医共体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整合性功能。

  市医院继续发挥全市医疗领军机构牵引作用,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为目标,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契机,巩固原有学科建设成果及领先优势,重点发展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病理科、康复医学科、耳鼻咽喉科和儿科,设立晋江市级神经医学中心、胸痛中心、消化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配套国家创伤中心,发展放疗专业、医学美容专业,建设泉州市中心血站晋江分站。创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加快建设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和敏医院(原晋东医院),创造性带动市妇幼保健院(医疗部分)和晋南片区医疗次中心市医院晋南分院、晋中片区医疗次中心英墩华侨医院,辐射带动梅岭、青阳、罗山、新塘、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金井中心卫生院、英林中心卫生院、永和、深沪镇卫生院及其辖区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市中医院以三甲中医综合医院为基础,放大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功能作用,大力发扬中医药特色文化,深化中医药服务内涵,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大力发展中医传统优势的康复科、脾胃病科、皮肤科和治未病科等特色学科,强化骨伤科、妇产科和急重症医学科等重点专科建设,重点发展不孕不育、肝病、皮肤美容等中医优势学科建设,建设深度内涵的高质量中医综合医院。突出中西医并重,打造标准化、规范化、中西医结合特色明显的创伤医学中心、急危重症医学救治中心、微创介入治疗中心、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动物咬蜇伤救治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重点带动晋东片区医疗次中心陈埭中心卫生院、西北片区医疗次中心磁灶中心卫生院、西滨、池店、紫帽镇卫生院和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辖区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推进落实晋江市中医院改扩建项目和福建中医药大学校地合作项目。建设石学敏国医大师工作室,成立国家针灸区域医疗中心晋江分中心。

  安海医院(第二医院)积极对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相关资源,建立上海专家长期帮扶派驻机制、医护人员学习进修机制,促进新技术、新项目在晋江的落地开展,全力推动第二医院软、硬件设施设备提升,建设具有特色的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推进骨科亚专业病区建设,争创泉州市重点学科。重点发展眼耳鼻喉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儿科(含新生儿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内镜中心、临床药学、康复医学科、中医科、老年医学科等重点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市医院形成适当错位。加快发展急诊医学部(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病理科、肝胆科等学科,创建血液科、肾内科、介入科、慢重症中心(高依赖病房/特别加护病房)、肿瘤内科、睡眠医学中心等学科。以对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为契机,建立晋江市级儿科中心和眼耳鼻喉科医疗中心。建设复旦大学医学院晋江人才培养基地,争取成为全国助产专业规培基地、福建省全科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福建省专科住院医师规培基地,促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厦门大学附属医院项目落地,争取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非行政隶属)。“十四五”期间,纳入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管理序列,加快创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使医院医疗水平、人才引进、技术准入、建设与发展再上新台阶,继续发挥区域龙头医院的引领作用,重点带动晋西片区医疗次中心东石中心卫生院、灵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安海、内坑镇卫生院及其辖区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龙头医院着重打造区域内的高端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全市适时研究整合优化学科规划布局,实现全市一体化协同发展,借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的契机,以骨科为核心,加强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血液透析、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学科建设,同步强化中医学科建设。力争在规划期内建设10个及以上泉州市级重点专科,4个及以上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不少于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争取每个传统重点学科/专科有2—3名学科带头人,每个新增重点专科/学科至少引育或培养1—2名学科带头人。

  优化校地战略合作,推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闽南分院(晋江市口腔医院)高水平口腔精品专科名院建设,努力提升口腔医疗服务水平,挂牌成立“晋江市口腔专科名医工作站”,引入名医团队驻站成立名医工作室。继续推进泉州百大妇产医院、厦门眼科中心晋江分院、龙华康复医院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不断满足居民的专科医疗服务需求。

  (3)建设专业高效型公共卫生机构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为主推动健康城市的建立建成,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和不良健康行为干预,同时承担全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职能。

  市妇幼保健院承担全市妇女儿童群体健康水平监测,组织实施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指导等职责,开展与妇女儿童群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临床保健专科服务,通过与市医院临床融合方式整合妇产科、儿科资源,提高全市妇女、儿童疾病临床诊治水平。重点发展优生婚检、产前筛查、孕期产检、产后康复等妇女保健和预防接种、生长发育、心理发育、疾病防治、营养喂养、入学体检等儿童保健学科。

  市第三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以创建二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为目标,以“大专科小综合”为建设方向,为全市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并承担精神障碍防治科普职能。以严重精神障碍防治为基础,重点拓展心理障碍、抑郁、焦虑、睡眠障碍防治及精神疾病康复业务,兼顾常见病、多发病及精神科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防治,切实树立起以病人健康为中心服务理念,打造与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且适度前瞻的精神卫生中心。

  市卫生计生执法大队(市卫生监督所)负责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规章规定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深入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合理配置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增强卫生监督协管队伍建设,推进卫生监督协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协管基层网底与前哨作用。

  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全市日常急救服务需求,科学合理核定人员编制,负责提供人民群众日常急救医疗服务,承担各类突发事件、重要会议及活动的紧急医疗救援和应急保障任务的指挥调度以及管理工作。大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优化升级,合理布局全市急救站点,快速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加强科学调度水平,规范急救队伍建设及院前急救质量控制,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急救技能,探索建立非院前急救转运体系。

  (4)建设特色牵引型医疗次中心

  医疗次中心建设承接所属医共体内龙头医院外溢和下转的患者,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市医院晋南分院以争创三级综合性医院为发展目标,力争成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承接市医院辐射带动,发展成晋南片区医疗次中心,加快实现综合性发展,创建创伤、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提高晋南片区急危重症抢救能力。重点发展急重症医学科、慢病、老年病、普通外科、创伤骨科、精神科(失眠、抑郁、脑功能)、妇产科、皮肤科、小儿中医推拿、血液透析科、疼痛治疗科、介入治疗科等专科。辐射带动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体系和能力建设,通过医疗技术帮扶、辅助检查检验共享、双向转诊等方式,加快提升晋南片区医疗质量。加挂晋江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承担全市“平战结合”传染病诊疗工作。

  以英墩华侨医院为基础,有效整合永和镇卫生院资源,加快推动并力争于“十四五”末建成以老年医学为专科特色的综合医院市医院晋中分院,差异性发展和构建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拓展和提升服务内涵,重点发展老年医学中心为市级特色专科,配套血液透析科、中医药综合诊疗、肿瘤化疗及疼痛规范化治疗、医养结合及安宁疗护等项目。充分发挥永和籍医界乡贤的反哺带动作用,差异化发展骨科、普外科微创日间手术、生殖医学与产后康复、儿科等优势学科,承接骨科康养患者。

  陈埭中心卫生院以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并基本完成新院择址迁建项目,在晋江市中医院辐射带动下,作为晋东片区医疗次中心,主要业务特色定位为妇科、康复理疗、慢病管理、健康体检(职业病体检为主)及医养结合等。深化与西滨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工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依托西滨院区建设血液透析科。

  磁灶中心卫生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为目标,在晋江市中医院辐射带动下,打造为晋北地区医疗次中心,创建为社区医院。重点发展中西医结合门诊、康复理疗科、中医科、肛肠科、心血管内科等学科。

  东石中心卫生院(第二医院东石分院)以通过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复评为目标,完成后勤保障楼建设,力争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在晋江市安海医院(第二医院)辐射带动下,打造为晋西地区医疗服务次中心,强化急诊科建设,依托急诊建设创建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借助总院优势,提高晋西片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主要业务特色定位为急诊科、血液透析、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眼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慢病管理、医养结合,建设医共体消毒洗涤中心。

  (5)建设网底功能型基层医卫网络

  结合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调整优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和管理体制,提升整体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力争至“十四五”末期,一半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三分之一左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特色科室(专科),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结合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把握“政府主导、公益优先,专兼结合、以老带新,统筹规划、系统优化,腾笼换鸟、积极稳妥”原则,以村社、学校、企业为重点,在3—5年内配齐配强村医、校医、厂医等专业技术力量,巩固提升基层公共卫生队伍能力,不断兜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到“十四五”末,全市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置发热(哨点)诊室和留观室,配备诊疗检查设备、消毒设施及办公、信息化通讯等设备,成为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哨点和网底。在提升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基本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支持鼓励各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中医药服务项目和特色专科。

  金井中心卫生院(市医院金井院区)加快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基于5G技术的慢病智能健康管理体系,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重大慢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应用推进医养结合的发展,完成盆底康复中心项目的建设,探索口腔科及医学美容科的发展。主要业务特色定位为康复理疗、妇科、慢病管理、医养结合等。

  英林镇中心卫生院(市医院英林院区)重点推进新院的择址迁建工作,力争于2026年底投入使用。在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重点发展中医骨伤、脑卒中后遗症治疗、产后康复、慢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儿童保健、造瘘护理等特需专科护理门诊、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特色专科,考虑发展血液透析。

  永和镇卫生院(市医院永和院区)纳入英墩华侨医院进行资源整合,发展以提供区域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慢病管理工作,主要业务特色定位为皮肤科。

  深沪镇卫生院(市医院深沪院区)加快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标准化卫生院,依托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辐射带动,重点发展中医特色盆底康复治疗服务,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心和消化内镜检查中心等。

  青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医院青阳院区)将原晋江市妇幼保健院(霞行)旧院区装修改造作为中心主院区,建设成社区医院,重点发展儿童健康管理、慢病、老年病及中医康复等科室,着力建设泉州市预防接种示教基地、助理全科医生实践基地等;保留陈村门诊部服务功能,通过“一院两区”双轮驱动运行模式,提升青阳街道作为中心城区所在地的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梅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医院梅岭院区)以社区医院为建设目标,重点完成盆底综合中心、智能雾化治疗中心、小儿未病中医外治中心、区域预防体检中心、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五大项目,落实仙格小区中医馆建设及配套工程,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一体化建设模式。以中西医结合综合盆底康复治疗为特色,以拓展规范“梅岭院区日间化疗中心”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医疗技能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医院罗山院区)重点推进新院区选址项目,结合区位邻近市医院的特点,致力打造动物致伤门诊特色专科,加强中医馆建设,做好老年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实现与市医院双向转诊。

  新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医院新塘院区)完成新院区迁建,继续保留原有的120急救站,发展儿内科、慢病科、骨伤科等学科,深入拓展儿童保健、感统训练、运动康复、中医康复等服务内容,争取建设成为社区医院。

  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医院经济开发区院区)重点培养以全科医生为主力的医疗骨干队伍,将院企一体化建设品牌项目做实做细,借助入企健康管理契机,拓展延伸团队服务内涵,把乡村家庭医生签约的模式应用到企业中,以分批试点的形式,建设信息化企业职工健康管理平台。

  池店镇卫生院(中医院池店院区)重点推进新院区建设,结合邻近泉州和晋江市区的区位特点,在履行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建设精品中医馆,发展较为高端的国医堂和中医特色盆底康复治疗服务,同时积极引进对接更高层次的医疗资源。

  紫帽镇卫生院(中医院紫帽院区)结合新院区建设投用,定位为提供区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以中医为重点的老年康复、肿瘤治疗和安宁疗护特色医疗。

  西滨镇卫生院(中医院西滨院区)为陈埭中心卫生院一体化机构,陈埭、西滨促进资源共享互通,在保障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血液透析,服务好周边血透病人,为区域医共体提供约500张床位的消毒供应需求服务。

  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院西园院区)作为市区卫生服务中心,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接受中医院的辐射,“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推动新院建设项目。

  内坑镇卫生院(第二医院内坑院区)在总院的辐射带动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规范慢病管理工作,强化预防接种、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和康复等服务。积极策划二期项目,承接第二医院部分服务项目。在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主要业务定位为医养结合,提升急诊处置能力,重点发展内科、儿科、老年医学科、康复科、口腔科、肛肠科等学科。在晋江市安海医院(第二医院)带动下统筹资源,储备人才队伍,建立晋江市血液透析中心。

  安海镇卫生院(第二医院安海院区)作为镇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总院的辐射,实现资源共享互通,重点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强化预防接种、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和康复等服务。在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皮肤科、康复理疗科、儿科(儿童哮喘等特色门诊)、口腔科、老年医学科等学科,开展安宁疗护特色医疗,寻求征地扩建。

  灵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二医院灵源院区)以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发展目标,增建公共卫生楼,努力创建社区医院。重点发展康复理疗科、胃肠外科、眼科和康养服务,拓展妇幼保健项目。发挥美沙酮戒毒替代治疗门诊的社会效益,创建省级示范单位。

  (6)全面升级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

  持续提升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有序推进中小学生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园、中医药惠民“六进”工程、全国黄氏蛇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二级工作站、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医民间验方收集、中医馆建设等工作。推进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加强中医科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挥市中医院急诊科、脾胃科、中医护理学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作用,带动全市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逐步提高全市提供中医类服务的床位数和诊疗量占比。到2022年,建设完成1—2个省级精品中医馆,18家村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先进示范点规范运行。落实晋江市与福建中医药大学校地合作共建协议,在晋江设立福建中医药大学健康研究院,力争2025年实现1—2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进一步规范“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建设”。到2025年,建设成为省中医区域医疗中心,新增省级名老中医2—3名,新增省级重点专科2—3个。

  (7)促进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

  以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全面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深化上海六院、树兰医疗、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和省口腔医院等高端医疗资源合作。完善市口腔医院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三级口腔专科医院的全功能配备与规划设置。加快市医院晋南分院医疗综合楼(晋南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完善三级综合性医院的配备与规划设置,推进市医院晋南分院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推进市第三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二甲精神专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陈埭、磁灶、东石、英墩华侨医院等机构二级医院复评。不断完善医院诊疗科目设置,强化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实现全市二级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呼吸学科建设全覆盖。到“十四五”末,晋江本地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逐步满足市内患者需求,病人流向外地的情况得到明显缓解,县域内就诊率逐年提升。

  3.扎牢快速反应的公卫应急处置体系

  (1)健全卫生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认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经验,全面落实“平战结合”工作机制,加强加快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设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完善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每季度开展一次全要素演练,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区域病原体检测机制,快速联动处置初筛阳性人员。建立健全流调工作机制,确保快速完成流调排查和转运隔离。高效能完成区域管控,动态调整管控区域。完善医疗救治机制,按照“四个集中”原则,“一人一策”开展医疗救治,提升床位周转率和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建立供应充足、配送顺畅的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卫生应急物资管理、调用制度,确保装备物资快速调用。统筹交通管控与畅通货运物流。建立消毒工作机制,强化消毒队伍人员储备,确保疫点消毒和环境消杀“日清日结”。优化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机制,注重民众涉疫诉求的应急响应。

  (2)加快急救网络基础建设

  优化急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对现有急救网点的地理位置布局和各类资源的配置加以调整,实施“120”急救指挥中心能力提升项目。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1994〕30号)和《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建标〔2016〕268号)的相关要求,加强对急救指挥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的投入和指导。改建原市医院业务用房为“120”急救指挥中心。在全市网格化布局下,统筹建立一定数量的标准化救护车洗消中心,到2025年,四个急救分中心服务区域内至少建设一个标准化洗消中心。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的标准,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配救护车辆,确保负压救护车的比例不低于40%。按照每万人配置1台的标准推动各类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加强大众应急救护技能普及。改革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衔接机制,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15分钟急救圈进一步缩减,力争到2025年达到14分钟以内,不断提高急诊急救水平。

  (3)强化大型活动应急保障

  完善各类大型活动特别是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大体联足球世界杯等大型赛事的医疗卫生保障总体方案,制定医疗保障、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应急工作方案。建立统一的应急保障指挥和控制机制,提升公共卫生指挥平台功能,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4)全面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

  加强医疗资源储备提升,二级及以上医院要全面加强感染科建设,加强市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楼基础设施投入,完成市医院晋南分院二期综合楼(晋南片区公共卫生中心)、安海医院(第二医院)公共卫生应急诊疗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全面有效提升应对新冠疫情和突发传染病能力。扩充核酸检测能力,加快实验室扩容提升,达到每日24万管以上的自有检测能力。各医共体总院统筹,市医院、中医院、安海医院(第二医院)、晋南分院各将一个普通病区转换改造为重症病房,在磁灶中心卫生院新建重症病区,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探索在主要重大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和在新建群居性建筑规划建设过程中落实“平战结合”要求,预留转换接口,具备快速反应、快速改造、快速投入应急使用的能力。在健康产业园内规划建设永久性方舱医院,建设规模不少于1000张床位。按照每万人口不少于60间标准,储备建设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并按照“常态化使用一批、第一时间启用一批、短时间改造一批”的原则加强隔离能力建设。

  (5)营造群防群控工作氛围

  建立健全“平战结合”工作机制,每年组织各级领导干部、防控工作人员、广大市民群众进行全员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培训。建立基层防疫专员、应急响应和志愿者储备队伍,从医疗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各界遴选人员,组建一支4000人左右的采样后备队和8000人左右的采样志愿者队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引导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有序协同,发动全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过程中推动专业防控与群防群控的有机结合。

  4.健全优质可及的妇幼卫生工作体系

  (1)优化生育支持配套政策

  全面贯彻实施国家调整的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扎实推进生育健康全过程服务,推动构建支持家庭生育的制度体系。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落实各项计生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建立特殊家庭紧急救助、医疗保障、生活照料、养老照护、精神慰藉等方面长效机制。

  (2)强化妇幼保健服务功能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根据市妇幼保健院业务拓展和发展需要,完善与市医院资源共享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医院业务用房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婚前、孕产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青春期、妇女更年期保健等健康服务,全面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地中海贫血筛查,孕期产前筛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产后新生儿筛查服务,持续提升出生人口质量。到“十四五”末期,实现孕产妇死亡率12/10万以下,产前筛查率75%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8%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0%以上,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0%以上。

  (3)大力构筑妇儿医疗高地

  充分发挥市医院妇儿中心对全市的辐射作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强化技术水平,通过与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儿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临床和保健服务协同协作的新工作模式。进一步落实晋江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合作共建协议内容,深化安海医院(第二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合作,借助“复旦”资源提升妇产科、儿科诊疗技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依托安海医院(第二医院)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福建医院。

  (4)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

  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拓展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覆盖面,推进儿童生理、心理疾病早期干预,积极推广医校协作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全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扩大筛查病种范围,加强对筛出患儿的综合健康干预。建设完善全市新生儿救护网络、儿童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建设,落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实施儿童口腔保健计划,加强3—6岁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到“十四五”末期,实现婴儿死亡率4‰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以下、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5)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

  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机构,优先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机构,发挥各级试点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鼓励现有早教机构延伸托育服务职,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举办托育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拓展社区服务职能将托育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等,力争到2025年底,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培育一批托育服务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规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加强托育行业日常监管,及时做好登记备案工作,严格规范行业发展。

  5.营造人性温情的老年保健服务体系

  (1)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增加养老服务项目,医养结合床位逐年提升。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探索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扩大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提供包括家庭病床服务、护理康复等上门服务;加强老年医学、老年护理等相关紧缺人才培养和培训,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邻近设置或整合设置,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设置,推动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开展签约合作服务实现全覆盖。

  (2)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

  依托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健全“防、治、管”相结合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依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实施老年人营养改善、失能预防、心理健康等行动,探索制定“医养结合”晋江标准。打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通道,“十四五”期间,努力推动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全市有入住老人的养老机构,并设立医院转诊绿色通道。

  (3)增强老年医学学科实力

  加强老年医学诊疗、老年康复能力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全部开设老年医学科和康复医学科,市第三医院设立老年心理科。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依托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4)扩大安宁疗护试点范围

  推动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支持开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对安宁疗护工作的科普、宣传和指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安宁疗护工作的意义,减少群众陌生感。支持、引导一批社会力量有序介入安宁疗护体系建设。

  (5)创建老年友好居住社区

  创建一批老年友好型村(社区),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加大老年人健康教育工作,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老年学校、村(社区)建设老年学习中心,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意识。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科技化水平及管理保障。

  6.锻造穿透有力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1)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严格按照福建省“五级十五同”审批事项,加强“放管服”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推进“一网”改革,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行政服务平台应用力度,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确保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电子证照生成率100%。

  (2)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以及行政裁量权基准等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继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机制,完善事项清单,更新行政相对人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合理确定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开展稽查督导和专项稽查,开展案例评查,规范监督执法行为。完善医疗卫生行业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黑名单制度和驻点监督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记录、公示和预警,探索建立依法联合惩戒体系。利用好国家卫生健康监督信息平台和“互联网+监督”平台,加快推进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提升监管效能。

  (3)加大重点领域监管

  加强医疗机构、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卫生监督。深化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分类监督综合评价工作,强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卫生监督执法检查。深入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治理工作,督促医疗机构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落实依法执业主体责任,依法执业和规范诊疗行为,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不断净化诊疗环境。开展住宿场所、沐浴场所、游泳场所及美容美发场所等四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4)加强职业健康监管

  健全职业健康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促进职业健康监督执法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规范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检查。贯彻落实放射诊疗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行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持续深化尘毒危害专项治理,特别是陶瓷生产、石材加工、水泥制品制造、化工、制鞋、皮革、电镀等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加强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工作,强化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稳步推进职业健康基础建设,推动用人单位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重视监督考核,根据上级考核评估办法,制订监督检查方案,组织开展年度评估考核。

  7.培育良性发展的医疗健康产业体系

  (1)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支持慈善组织和个人举办公益性医疗机构,深化民办医疗机构的“证照合一”改革,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提供高端医疗服务和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特别是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的规模化、连锁化康复医疗中心在晋江落地。到2025年,社会办医床位数占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比例达到25%左右,形成功能互补、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

  (2)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提供中医体质辨识、经络按摩、传统运动、中药保健、亚健康调养等服务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开展老年护理、心理咨询、营养咨询、口腔保健、康复、健康体检与管理等服务。

  (3)促进保健养生产业发展

  支持、促进以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养老护理为主体的保健养生产业发展,打造“医、药、养、游”融合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推动建设滨海休闲健康旅游基地。探索政府参与购买保健养生服务,公布采购目录,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平等参与。通过举办项目推介会等形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的保健养生产业项目。

  (4)推进“互联网+健康养老”产业

  借助互联网平台,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养老机构之间实现有效互通转接,为老年人提供住院、护理、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云”服务,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5)探索建立医疗产业集群

  立足我市装备制造和科研平台基础,研究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高品质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和闽南口腔健康产业园(二期),探索建立以骨科医疗器械为主的医用装备研发、制造、销售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华润东大(福建)医药有限公司、泉州市5G+工业互联网综合消毒产业园等产业落地晋江。

  (二)建设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

  1.强化组织领导的制度保障

  (1)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

  将党建工作写入医院章程,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和全环节。发挥党委等院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党建水平,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第一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强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健全医院党委与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加强党务、院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全面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制定修订医共体工作章程、建立内部组织机构、管理和议事规则,健全内部决策管理机制,将涉及医共体发展规划、“三重一大”事项以及成员单位人员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提交牵头机构党委集体研究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

  (3)全面实现医共体一体化运行

  改革医共体设置方式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卫健局统筹协调功能。探索功能定位明确、协同良性发展的医共体运作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格局,深化落实医共体行政、人力、财务、医疗质量、药械、医防融合、信息和医保服务八个“一体化管理”。结合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布局优化调整,适时研究调整医共体设置方式和运行体系。

  ——推进医共体行政一体化机制。改革医共体总院党委和纪委设置,明确各医共体总院自身职责并组织制定成员单位党组织和医院主要工作职责,明确总院和分院部室设置,科学核定中层干部队伍规模。

  ——推进医共体人力一体化机制。依托医共体建立“市管镇用、镇管村用”用人机制,在领导班子配备、人员引进与招聘、岗位设置与职称聘任、薪酬和管理考核方面实现医共体总医院对成员单位的直接统一管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延伸举办的卫生所一体化管理,医共体内部实施“编岗分离”人员按岗取酬。建立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卫技人员下沉到基层服务。

  ——推进医共体财务一体化机制。医共体成员单位实行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中心,推行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形成包括各等级机构在内的“一本账”报告体系。加强内部价格管理,对于医共体内相同性质单位相同内容的服务项目设置统一价格。积极推进成本和绩效管理,探索绩效评价结果与医共体内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和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在医共体内部完善控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推进医共体医疗质量管理一体化机制。成立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小组,统一医共体内服务病种、处方和服务水平。推动医疗机构管理下沉和医疗专家下沉。医共体牵头医院组织开展考核评价工作。

  ——推进医共体药械一体化机制。由医共体总院牵头,各医共体分别设置统一的药械采购账户,制定医共体内药品目录,完善统一管理、采购、配送操作细则,统一用药目录、采购配送和货款支付。

  ——推进医共体医防融合一体化机制。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实现医共体总院医疗能力和基层医疗机构成员单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健康管理能力的融合,推进医共体机构间职责、资金、信息系统融合。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妇儿保健、预防接种、居民健康档案、结核病防治、慢病管理等方面入手,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医共体内医防融合。

  ——推进医共体管理信息一体化机制。各医共体成立统一的信息中心,实现医共体内信息系统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推动实现医共体内三级医疗机构信息一体化,不断提升内部互联互通水平,并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进一步联动。

  ——推进医共体医保服务一体化机制。医共体牵头为群众提供医共体内部医保结算、宣传、内审等一体化管理,实现“就诊、医保”同步服务。

  2.深化推进医改的政策保障

  (1)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加强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发挥医保基金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作用,完善总额控制下的按月预付、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多种复合付费方式。在全面开展总额控制的基础上,根据福建省和泉州市的统一部署,开展按疾病诊断关联性分组(DRGs)付费及按床日付费等方式的试点探索工作,深化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病种收付费改革的覆盖面。逐步将收付费方式改革从住院向门诊延伸。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工作,规范打包结余资金的使用管理,积极探索形成医保支付与医防融合协同机制。

  (2)深化药品流通体系改革

  深化医共体药械采购一体化机制。全面跟进落实国家和省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改革,稳步有序扩大集中带量采购覆盖面,把更多药品和耗材纳入采购范围,合理管控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巩固深化药品采购“两票制”,规范票据使用和流转,严厉打击药品购销中价格欺诈、价格垄断等价格违法行为。发挥医保部门药品采购监督等职能,实现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发挥对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作用。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方法,确保医保基金安全。

  (3)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优化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指标体系并落于实践,创新人事编制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编制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人员总量控制管理改革;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院长任期制、目标责任制和工资总额管理。在2023年底前落实总会计师制度,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对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回顾全程进行闭环式管理。

  (4)健全“三医联动”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三医联动”议事协调机制。通过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引导合理就医,协同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发展。建立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医药价格和采购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战略购买作用,遏制药品、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稳妥有序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动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增强支付方式改革与医疗服务协同性,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严控目录外不合理费用增长,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3.加强卫技人才的引育保障

  (1)实施招引培增计划

  用足用好泉州人才港湾计划,制定晋江市卫生人才专项政策,出台更有吸引力的县域医卫人才工作举措。加快高层次卫生人才、实用型和基础型卫技人员的招引,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后备人才、本地人才,不断充实我市卫生人才队伍。优化人员招聘选拔标准和相关招聘流程,对精神卫生、院前急救、感染、急诊、卫生应急等紧缺急需专业或基层岗位人员实行招聘门槛适当放宽和待遇适当倾斜,针对特别紧缺专业人才或特殊高端人才,探索开设招引“绿色通道”,在人员招聘和引进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综合评价标准。在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或医共体总院探索试点实施人才自主招聘。稳定疾病控制机构人才队伍,加大专业人才招聘力度,完善疾控中心人员待遇,优化绩效工资标准。稳定妇幼保健队伍和薪酬待遇。适时研究推动设立医疗卫生人才与科研发展基金,借力安踏和敏健康医疗发展基金、磁灶卫生人才发展基金、安海医院生命救助发展基金等社会力量,支持高层次卫生人才招引和培育,提高卫生人才薪酬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卫生人才来晋服务。重视专科人才引进培育保障,建立专科人才学术帮扶资助制度,开设特设特聘岗位吸引专科人才。争取五年内,新招引20名博士研究生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卫生人才、200名硕士研究生、2000名本科生。

  (2)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全面加强实施青年医政“医路启航”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医院管理团队和后备力量。建立进修学习、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和学科建设奖励基金和申请机制,鼓励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学习。采取“请进来传授、送出去学习”相结合的双向培养方式,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院士或顶级医学专家来晋讲学、带教,建设名医工作室、学习培训基地。每年遴选一批中青年骨干到协作共建的上海六院、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杭州树兰医院以及其他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培训和学习深造,重点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孵化和素质提升工程。以晋江市口腔医院与省口腔医院合作共建为契机,加强口腔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建设高层次口腔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中心。加强疾病防控人才培养,参照临床医师规培机制建立基层公共卫生医师定期培训制度。争取五年内,新培育20名领军型人才、80名培养型人才、200名实用型人才。

  (3)深化薪酬体系改革

  完善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决定机制,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完善薪酬总量核定办法、人员薪酬水平合理增长机制和内部分配制度。在各公立医疗机构内以“科学、合理、公平”为导向,不断优化工作绩效评价体系,配套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向绩效突出人员提供相应的补助倾斜。更大范围内探索“年薪制”改革。加快探索解决编制内外医务人员“同岗不同酬、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缩小薪资差距。在建立新招聘和引进人员医共体总院统一考核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扩大基层单位用人自主权,允许由用人单位实行更加灵活的薪酬激励措施,逐步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对于高层次人才,可以由单位主导探索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特岗特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探索建立符合公共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切实改善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薪酬待遇。落实并不断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公共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吸引力,激发机构运行活力。

  4.落实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

  全市按照医疗卫生建设投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医共体牵头机构引领作用,以科学实用、高效绿色为目标、遵照“急重轻缓”、厉行节约原则,在充分论证实施必要性后,安排推进一批实施卫生基础建设项目。规划实施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能力提升工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和敏医院,夯实国家区域医疗创伤中心基础硬件设施。同步加快建设市中医院改扩建和住院部及门诊楼改造、安海医院(第二医院)改扩建及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第三医院扩建、闽南口腔健康产业园(二期)、市医院晋中分院、市医院晋南分院二期综合楼、新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等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医疗机构能力提升项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重点项目25个,预计完成投资40亿以上,建设床位数2800张以上。具体建设项目见第48页“重点项目”。

  5.明确政府主导的投入保障

  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卫生健康投入保障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政府卫生健康投入逐年提升。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院前急救、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政策。按照体制保障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和人员经费等方面投入。明确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资金投入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更加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等多渠道资金支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向卫生健康事业投资,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关心支持医疗事业发展,发挥社会贤达、侨胞领袖、公益组织、慈善机构、晋籍名医等在募集发展资金、引进外部项目、对接高端资源、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和学科建设所需高端设备中的作用,捐资扩充基金规模,助力医院发展。

  6.发挥信息平台的技术保障

  重视信息化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平台的技术保障支撑作为“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

  (1)以信息技术赋能医疗服务供给

  实施智慧卫生信息工程暨电子健康卡(多码融合)项目,深入推广“健康晋江便民服务平台”微信平台应用,完善医疗协同服务系统,升级基层卫生信息系统,落实全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与外部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信息技术或数据分析企业合作,探索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分析与利用,支撑医疗卫生服务优化。支持医共体牵头单位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完成医共体内部信息系统一致性建设,在医联体内推动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病理服务,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开展适宜的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健康教育项目。支持中医院加快中医药信息建设,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和医保政策,建成现代化、实用、科学的中医药信息系统。支持安海医院(第二医院)借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建设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平台。支持市口腔医院与省口腔医院信息系统对接,建设远程会诊(会议)、远程医疗、办公OA、HRP医院资源规划同质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医院管理与运营同质化。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建设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实时交互智能平台,推行急诊急救一体化建设。组织开展疾病谱分析与居民健康状况监测工作,为晋江发展优质医疗服务和补齐基层医疗短板找准着力点。

  (2)以信息平台支撑卫生应急处置

  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平台,基于全市各行各业各类数据汇总收集,及时进行数据分析筛选,以信息流贯穿疫情分析研判、监测预警、核酸、确诊、流调、密接、转运、隔离、治疗等多环节工作,打通卫健、公安、民政、通信、市场监督等部门数据共享通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资源调配、闭环管理、应急协调指挥统一高效。

  (3)以互联互通加速卫生信息应用

  智慧卫生信息平台达到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以上标准。强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药品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三医联动一张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4)以更高标准重视信息安全保障

  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指引,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强化容灾备份机制,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到“十四五”末,信息平台安全等级达到国家三级等保标准。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政府在办医制度、规划、筹资、服务和监督等方面的责任,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权威性,确保规划全面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打破各部门利益障碍,形成部门负责、衔接有序、密切配合、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及个性化、差异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对于涉及医保、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的措施,各单位要细化责任分解,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实。

  (二)推动法治建设

  贯彻实施卫生健康促进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强化依法管理、依法执业、依法维权,做好卫生健康信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学法用法,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积极培育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自律维权和服务作用。依法保障医护人员合法权益和卫生健康管理秩序。

  (三)做好督导评估

  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价,把落实规划的目标、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主要措施等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切实抓好规划的落实。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全面评估。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完善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制度,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强督导和纠偏,及时研究解决办法,以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环境营造

  大力营造尊医重卫氛围,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创新推进惠民便民措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获得感。发挥新闻媒体、健康类专业媒体、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舆论引导作用,积极传播卫生健康正能量,形成全民崇医尚医、重视卫生健康的良好氛围。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观,进一步提高各项卫生健康政策落实的可行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五、重点项目

  为落实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晋江市“十四五”期间拟重点推进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能力提升工程等25个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具体情况如下表。

2  晋江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重点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投资估算

(亿元)

建设年限

预计新增

床位数(张)

1

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项目分四部分建设:一是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二是强化教学及科研平台建设;三是充实骨干人才培养力量;四是提升医学装备配置。

8.5

2021-2028

0

2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福建

和敏医院)工程

用地209亩,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一期设置床位1000张。

20

2021-2025

1000

3

城市核酸检测基地

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扩增仪、提取仪、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超低温冰箱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空调系统、内部装修改造等。新增最大核酸检测能力3万份/日。

0.3

2021-2022

0

4

泉州雷刚山方舱

医院

选址于晋江国际会展中心,将会展中心A展厅(8000m2)临时改造为方舱医院,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以及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设置四个病区,1008张临时隔离治疗床位。

0.7

2021-2022

0

5

中医院改扩建

新建综合病房楼及门诊、科研、教学、行政后勤配套用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约7亿元,一期投资约3.7亿元,总体规划、分期建设。

7

2021-2028

300

6

中医院住院部及

门诊楼改造

改造建设面积21044平方米,购置设备1台,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住院楼1-13层和门诊楼进行改造,主要建设麻醉疼痛诊疗中心和重症监护中心,采购必要医疗设备等。

0.35

2022-2024

0

7

中药制剂中心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筑整体室内装修改造、消毒净化、建筑智能化系统改造、给排水系统改造、通风空调系统改造和制剂设备采购。

0.35

2022-2025

0

8

安海医院(第二

医院)改扩建

1.新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福建医院大楼建设面积约6万㎡,建设楼层为15层;2.加强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合作对接,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妇产科、儿科专家常驻;3.推动妇产科、儿科人才引进;4.推动设备设施升级改造,设置床位300张;5.新建门急诊楼、科研楼、病房大楼及后勤保障楼等4幢建筑,建筑面积约3.2万㎡。

3.325

2021-2030

300

9

安海医院(第二

医院)公共卫生

应急诊疗能力提升

对现有的PCR实验室进行改造,对实验室通风系统重新改造并增加相应的空调系统;配套通风、空调系统的强电、增加4套独立的排风系统、配套全自套PCR和全自动核酸提取仪;现有的部分手术间改造为负压手术间;购置必要的公共卫生应急诊疗设备设施,包含64CT、移动DR、呼吸机等。

0.1

2020-2022

0

10

安海医院

(第二医院)医疗

服务能力提升

根据医院发展的功能需求,成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急救产房,提升医院应急抢救能力,对住院部3号楼1-6层进行医疗环境提升,面积约12500㎡,并配套更新相应医疗应急抢救设备。

0.4887

2021-2024

0

11

晋江市突发公共

卫生应急处置中心

按照功能区块建设新的功能建筑,并重新改造装修现有实验综合大楼,设计双通道进出,购置更新专用设备,加强实验室和信息化建设等。

2.5

2022-2027

0

12

“120”急救指挥中心能力提升

对原市医院原业务用房5号楼、7号楼、8号楼进行重新规划,改造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改造面积约3870.4平方米。同步完善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并添置相应的急救设备。

0.3

2020-2025

0

13

妇幼保健院搬迁

用房改造工程

一期:拟对原市医院2号楼7层和8层部分重新设计规划改造,购置PT训练床、平衡杠、理疗仪、多媒体感官互动设备、感觉统合训练设备及其他康复设备等,用于开展心理咨询和儿童康复服务项目,其余楼层直接用作妇幼健康服务用房;二期:对原市医院2号楼的水电线路、网络线路、墙壁、门扇等进行修缮、改造;同时原3部电梯使用年限均超过15年,影响安全使用,拟进行更换;购买相关医疗器械,提升医院诊疗水平。

0.135

2020-2025

0

14

第三医院扩建

用地30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扩建门诊医技楼、住院楼、地下室及配套设施,设置

床位600张。

2.52

2019-2023

280

15

闽南口腔健康

产业园(二期)

建设闽南口腔健康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口腔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海丝口腔医学文化交流中心;省口腔疾病重点实验室;省口腔生物材料研发中心等。二期建设项目完工后,将与一期建筑总面积10461平方米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闽南分院和闽南口腔义齿加工中心共同构成闽南口腔健康产业园区。

1.3

2021-2028

0

16

市医院晋南分院

二期综合楼(晋南

公共卫生中心)

项目占地面积3590.80㎡,建筑面积24492㎡,其中地上921364㎡,地下13128㎡,主要建设平战结合的晋江市晋南公共卫生中心,承担晋南区域感染及传染性疾病临床诊疗工作,设置床位350床。

1.38

2019-2023

350

17

晋南区域消毒

供应中心

建立统一可对外配送的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为周边四镇卫生院、民营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并配备先进的电子质量追溯系统,加强消毒供应工作各环节的感染管理

质量控制。

0.1

2022-2025

0

18

市医院晋中分院

建设

总用地面积约3764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设置床位300张,整合英墩华侨医院和永和镇卫生院医疗资源,配套血液透析科、中医药综合诊疗、肿瘤疼痛规范化诊疗、医养结合及安宁疗护等项目。

2.53

2020-2025

105

19

新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

总用地面积约13.11亩,建筑总面积约12360.08㎡(包含地下停车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医疗业务综合楼、变配电室、道路、广场、景观绿化及其他配套设施等,设置床位50张。

0.65

2020-2023

20

20

东石中心卫生院

后勤保障楼

东石中心卫生院迁建工程配套工程,总投资2969.8万元,建筑占地面积867.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00.49平方米,建设11层的后勤保障楼(地下1层和地上10层)及景观绿化和配套设施。

0.3

2019-2022

0

21

新一轮医疗机构

能力提升

推动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池店镇卫生院新院区建设及市医院晋南分院、陈埭中心卫生院、梅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灵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井中心卫生院、深沪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进行能力提升规划建设。

6.33

2021-2030

0

22

英林中心卫生院

迁建

用地25.6亩,总建筑面积约1.48万㎡,建设发热门诊楼、门急诊综合楼、住院大楼、后勤保障楼等,设置床位100张。

1.18

2022-2025

5

23

泉州百大妇产医院

用地25.6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建设住院大楼、月子中心、体检中心等,设置床位

200张。

4

2017-2023

200

24

晋江龙华康复医院

用地34.2亩,总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建设病房楼、健康管理中心、门诊楼等, 设置床位300张。

3

2017-2023

300

25

厦门眼科中心

晋江分院

建设眼科医院,项目一期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诊疗科目包括眼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秉持着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均衡发展的理念,开展眼科医疗服务,打造全国疑难眼病会诊平台和眼科精英培养摇篮,设置床位30张。

0.5

2021-2023

30

 

  抄送:泉州市卫健委,晋江市委办、人大办、政协办。

  晋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14日印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