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2020-12-11 15:45 浏览量:
    序号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部分捆绑保护单位包含文物点 年代 类别 批次或公布时间 所在乡镇街道 具体位置 简介
    1 安平桥   古建筑 1961.3.4第一批 安海镇 鸿塔社区 俗称“五里桥”。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建桥未就,绍兴二十二年(1152)郡守赵令衿续成,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1980-1985年全面维修。石梁桥,横跨南安水头与晋江安海的海湾上,长2255米,宽3-3.8米。卧木为基,墩361座。墩有方形和舟形(单向或双向尖形),净跨最宽8.6米。桥面用5-8条大石板铺成,石板长5-11米,最重约25吨。两侧设石栏杆。桥上建有超然亭、泗洲亭等。桥两端有方形石塔4座,明、清维修碑14通。安海桥头有一座五层六角砖塔,高22米,俗称白塔。
    2 草庵石刻    石窟寺及石刻 1996.11.20第四批 罗山街道 苏内社区   依崖刻圆形佛龛,龛内浮雕摩尼佛像。佛像高1.52米,宽0.83米,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散发披肩,面庞圆润,眉弯隆起,耳轮饱满下垂,两络长髯散挂胸前。双掌叠放于腿上,手心朝上。身着无扣宽袖大袍,内衬无领内衣。胸前饰有花结带饰,分三层飘垂至盘腿前。佛像下部饰瓣莲叶;头部周围饰放射光圈,由18条波纹状毫光组成,直径1.98米。佛像的面部呈草绿色,手部呈粉红色,身躯呈灰白色,是利用岩石天然色泽的不同而设计雕琢。雕像两侧上方,均有阴刻楷书:左上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真□等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戊月四日记”;右上“兴化路丽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考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儒、继母黄千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出生界者。”
    3 磁灶窑址 土尾庵窑址 古遗址 2006.5.25第六批 磁灶镇 岭畔村 土尾庵窑址,长约60米,宽约50米,堆积厚3.5米。
    蜘蛛山窑址 岭畔村 蜘蛛山窑址在土尾庵窑址的南边约100米,长约50米、宽40米,堆积厚4.6米。
    童子山窑址 岭畔村 童子山窑址在土尾庵窑对岸的梅溪北岸,长约260米,宽约140米,堆积厚约1.3米。主要产品有瓷碗、盏、匙、杯、盘、盒、军持、瓮、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黄、绿、青、青黄、青绿、青灰、黑和酱色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花和绘花。纹饰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等。
    金交椅山窑址 沟边村 金交椅山址窑址位于磁灶镇钱坡山,瓷片堆积最厚达3.4米,窑址范围东西220米,南北205米。根据考古发现,发现了4条窑炉,均系斜坡龙窑,其中第二条龙窑最长,残长60.88米。揭露作坊遗迹1处。出土了一批青釉和酱黑釉瓷器,器型有执壶、罐、碗、茶盏、器盖、小口瓶等,还有垫座、垫圈、垫饼、垫柱等窑具。该窑场创烧于五代(10世纪),废烧于元末(14世纪中),为宋元时期福建最重要的外销瓷窑址之一,其产品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我国的南海和海外的沉船等遗存中都有发现。金交椅山窑址的窑炉遗迹为典型的闽南龙窑,金交椅山窑址成为集中、系统反映古代陶瓷生产——外销完整过程的难得历史遗迹,是一处具有很高学术研究、科学展示和保护价值的考古遗址。
    4 陈埭丁氏宗祠   古建筑 2006.5.25第六批 陈埭镇 岸兜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丁氏四世祖丁善营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毁于兵燹,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清代四次大修,1984年全面整修。祠占地面积1359平方米,建筑面积653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正厅、后厅和左右庑廊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顶。正厅独立于中部,门厅、后厅和两侧庑廊环护,成为“回”字形。1985年,辟为晋江市(县)博物馆陈埭回族史馆。
    5 施琅宅、祠 靖海侯府 古建筑 2006.5.25第六批 龙湖镇 衙口村    施琅宅(靖海侯府)位于施氏大宗祠西侧,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结构的闽南古大厝。5开间3进,带东西厢房,大小房间60
    施氏大宗祠  明崇祯十三年(1640)始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时毁,康熙二十六年(1687)靖海候施琅重建。祠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正厅、后堂及厢房组成,前设院埕。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正厅及后堂前有石铺天井。主体建筑与厢房之间有火巷。祠内存清康熙二十八年(1671)施琅撰《衙口施氏大宗祠记事碑》,康熙皇帝褒奖施世伦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额。
     
    6 西资岩石佛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20153月第七批 金井镇 岩峰村 寺内依崖凿造石造像五尊,中为阿弥陀佛,高4.5米,宽1.62米,容貌庄严,身微俯,跣足立于双莲座上,右手前伸作援引状。左为观音,右为大势至,均高4米,立于莲座,姿态衣饰略同。两侧各一尊武士像,均着衣甲,一执斧、一捧剑。寺旁 两侧三十米山岩上各凿佛像一尊,高约4米,刻工精巧,是研究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7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宋、明 石窟寺及石刻 国2015年3月第七批 东石镇 许西坑村   南天寺大殿内依崖凿造佛像3尊:中阿弥陀佛,东观音,西势至。宋嘉定九年(1216年)僧守净募镌。均通高6.9米,趺坐于莲花座上,形象丰腴。造像旁有一明弘治六年(1493)刻的“心”字,高1.2米、宽0.4米,其下有偈语及记事。
    寺附近山崖上有摩崖石刻共
    5处。一、楷书“泉南佛国”,字径1.7,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题。二、“崧岳降神”,字径1.6米,清光绪末年泉州知府李增霨题。三、“宝藏”,字径高0.7米,宽0.5米。
    8 安海龙山寺   明至清 古建筑 国2015年3月第七批 安海镇 型厝村 千手观音木雕像用樟木雕成,通高4.2米,身高2.95米,宽2.5米,头戴花冠,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于莲台。额有一眼,双手合十,两足微露。冠饰莲瓣上雕佛像,冠正中刻一坐像,周围雕饰众多的小佛首,主要两合十置于胸前,两侧傍雕1008只手,手掌中均雕一眼,手臂自上而下排列如团扇。或空手、或执法器。佛像造型古朴,雕工精湛。龙山寺为附属文物。
    9 庵山沙丘遗址   商至周 古遗址 国2015年3月第七批 深沪镇 坑边村颜厝自然村 深沪庵山沙丘遗址位于晋江市深沪镇坑边村颜厝自然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系我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沙丘类型遗址,也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沙丘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晋江市新石器至商周时代考古的历史空白,丰富了我省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的文化内涵,为南岛语族的最终源头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密切相关提供佐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