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朱子思想与石井书院(1)
时间:2024-03-01 10:10 浏览量:
      泉州文庙明伦堂中旧有一联云:“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安海早在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越被楚灭,部分越族士民避难安海海域,带来“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船文化。自是开发利用海洋,便成为安海经济、文化发展的空间。迨至隋唐,安海已是山泉禽鱼之地,海交发达,外贸兴隆,航海世家林銮于唐开元八年(720年)首航渤泥为贸,并引来番舟,“蛮人喜彩绣,武陵多女红,故以香料易彩衣,晋海舟人,竟相率航海”。斯时,南北文化对流,亦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海洋文化为特质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唐建中元年(780年)常衮以宰相出为福建观察使,“教化维新”,“乡郡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亲与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之偕”。安海“唐朝始立鳌头社”,揣度为这一时期兴办,乃延师教育自家子孙的私家书室,由是文风蔚起,开创闽南办学之先河。



    宋以降,安海港“千帆百舸,乘风顺流,出入海门之间,渡头风樯林立,客商云集……镇市之繁荣,不亚于一大邑”。据庄为玑教授考证:“宋元泉州为东方一大港,后渚为泉州北港,安海为泉州南港,两港遥相辉映……今掘地古迹时常发现,足以证明安海为宋元时代的要港。”“州乃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遣吏榷税于安平,号曰石井津”。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正式建制称石井镇,黄护捐地建廨在“鳌头精舍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的方针后,尤其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诏告天下皆立学……”安海“鳌头社”当是在此背景升格为“鳌头精舍”,吸引有志于学问的读书人,让他们朝夕相处,互相切磋学问以提升教育层面。尤其是科举业显露端倪,有如咸平二年(999年)高惠连擢登进士第,累官兵部尚书;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史学家吕夏卿;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王安石改革派二号人物吕惠卿等。表明安海在北宋时期,文化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至南宋朱松、朱熹父子先后莅镇,在鳌头精舍讲学,传播理学思想,“士以理学经济为务,耻于诗赋文词”。而“先民沾其德教,咸知向学”,“即卑微贫残之极,亦以子弟读书为荣”。安海的文教发展出现了空前盛况。就科第而言,据《安海志·选举》统计,从北宋雍熙二年(985年)至绍兴二年(1132年)朱松至镇之前的148年,安海进士及第者20人;而绍兴二年(1132年)至南宋末叶嘉熙二年(1238年)的107年,进士及第40人,年均激增近3倍。可见,二朱莅镇之后,安海科举业发展迅速,激发了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飞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片文化沃土兹是开辟了,成为“礼义之乡”、“二朱过化”之地。

     

    (来源:晋江史志2008.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