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两朝顾命定策亚勋”曾公亮(2)
时间:2023-08-01 09:01 浏览量:
      嘉祐五年(1060年),他当枢密副使时,“修纲纪,除弊事,数裁冗兵。又创制图籍以周知四方兵数登耗,三路屯戍之寡,地理远近”。

    熙宁四年(1071年),他出知永兴军,坚持裁抑军费,“长安豪喜造飞语,声言营卒怨减削,谋以上元夜结外兵为乱,邦人大恐。或劝毋出游,公亮不为动,张灯纵观,与宾佐竟夕乃归”。显示他不怕中伤和威胁,立志实施改革的决心。神宗称赞说:“大臣如公亮,极不可得也。”

    公亮不仅对宋朝军队的弊端提出许多改革建议,并且对北宋的官僚制度提出整顿措施。北宋吏制之混乱,官僚机构的肿大,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很突出的。仅以三班院的官员为例,最初不足300人,至仁宗时,扩充到一万多人。地方州县的官吏,更是多得难以数清。公亮对这“仕进多门,人浮政滥,员多阙少,滋长奔竟糜费糜禄”的时弊,即主张“议定员数,汰减冗官”;又主张精选地方官,改变“选之不精,遇之不重,劝之不至”的状况。他认为应废除“磨勘法”,对各级官吏的任用和升迁采用考课督察的办法,即“三考有善政者,升其官资;两任有善政者,升其任使;显无状者则罢黜之”。

    庆历八年(1043年),仁宗亲自召知诰制、待制、谏官、御使等官员,倾听他们对朝政的得失、兵农要务、边防防御、将帅能否等方面的意见,公亮奏陈六事,即为“完堡栅,畜兵马;使主兵者久于其任,则夷狄不敢窥边;取之得其要,任之尽其才,则将帅无患无人;损冗兵,汰冗官,则财用省;徭役不专在农,则耕者劝”等。

    (来源:晋江史志2008.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