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山晋水】福林村(2)
时间:2024-01-02 10:36 浏览量:
     

      在福林这个美丽的晋南侨乡中,有成片的楼房,尤以阿撇的番仔楼闻名遐迩。它的出名是因为它的主人、旅菲华侨许经撇慷慨好义,曾独资修建村前的孝端桥。它的出名还因为建筑物的坚固精美。这座于1933年建造的五脚基二层小洋楼,据说设计出自意大利设计师之手,聘请当时闽南建筑界中最有名的惠安师傅来负责石块的打磨和雕刻工作,共花了3年的时间才竣工,可见许经撇当时非凡的财力及对房屋建造的严谨要求。这座楼房,以许经撇的号取名为“端园”。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的二层楼,天台上还有两间楼梯间,俗称“两层半”。整栋建筑外墙皆用细琢的上等白砻石柱为框架,用特制的红砖砌墙体,白石台基高达1米,造型优美,色彩明艳,矗立在村中一片单层古厝之中,远远望去,犹如鹤立鸡群,令人瞩目,并以典型的中西合璧华侨建筑风格列为第五批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林寺在溪流左岸,坐东向西,正把守着村庄的水口。先前,庙宇名叫“福林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祀的是水神玄天上帝。当年檀林村许逊沁赤手空拳下南洋,十数年间竟挣得一份家业,成为垄断菲地糖业、木业的华侨实业家。“外洋钱,唐山福”,许逊沁挂念着“檀林之乡,溪环三面,溪高半屋而近不过数十武,当水潦骤至,被患者不知几家”,特意回来置地移溪,“舒乡之困”。因乡老提起溪上旧有福林堂,废为墟基,要求重建,许逊沁又捐银千两,同乡人在新址建起这座庙宇。

    历经数十载风雨,到民国初年,福林堂已见颓败,一位叫转伴的僧人住此修持,发愿重修。他吃的是番薯杂粮,配的是自己在溪边种下的一种叫“破布子”的野果腌成的咸菜,辛辛苦苦,积铢累寸,终于在民国22年(1933年)把庙宇翻建一新。

    庙是砖木结构平屋,三开间二进深,左为护厝,右有园子,开阔的石埕上种着龙眼和木棉树,前面还砌了个四方的放生池,放养鱼鳖。旅菲华侨许经撇捐资在庙旁溪上修了一座玉带般玲珑的桥梁,取名“孝端桥”。小桥流水,又为庙宇增添了几分景色。这时,“福林堂”的匾额已悄然换成“福林寺”,玄天上帝的神座上也换成了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改为寺庙之后,继转伴师又有广空、传贯、弘一、妙莲诸位高僧前来住锡。人杰地灵,遂使福林寺名扬遐迩。

    广空师,晋江人,早年受戒于青阳石鼓齐堂,后远游九华、五台、普陀诸名山。民国初年与瑞意和尚复兴草庵,置齐田,植菜果,躬身自给,一度接替转伴住持福林寺。

    传贯师,惠安人,为斩断尘缘,示其向佛坚心,曾以牺牲精神自行净身。20世纪30年代住持福林寺,深受僧俗敬重。

    妙莲法师,上海人,出家于天台国清寺,自南京追随弘一法师学习南山律法,同赴闽南,二度到福林寺闭关精修。

    (来源:晋江胜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