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医院:秉“医”心 得民心
时间:2019-08-20 09:05 浏览量:

    在晋江市医院里,有这么一种精神,指引着医院披荆斩棘、一往直前,那就是“崇德、精医、博爱、奉献”;在晋江市医院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医学当成毕生追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征程中奋发向前,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晋医人”。

    秉承医者仁心,他们走过崎岖,走过泥泞;他们身经百战,越战越勇,在一代代精英骨干顽强拼搏中,在一代代医学传承默默付出中,他们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口碑,得到了民心。

     

    崇德

     

    时刻践行为民情怀

     

    林水龙

    病人口中的“光明使者”

    “病看好了,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眼科医生林水龙坚决拒绝患者李阿婆送来的礼物,他对李阿姨这样说。

    林水龙每年施行千余例白内障手术,为无数老年人带去光明,他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埋头苦干,全心全意对待病人温润而泽,收到许多来自患者的锦旗和感谢信,被老年患者赞为“光明使者”。

     

     

     

     

     

    蔡名利

    一心为病人着想的“超声达人”

    超声医学科医生蔡名利的医德有口皆碑。病人做超声介入治疗,往往需要自费购买耗材。为了减轻病人负担,他自制消毒巾、一次性针筒代替手术包,用最省钱的方式给患者最放心的治疗。

    蔡名利常被病人直言夸赞“医德好”“真正的医者仁心”。在容易被遗忘的“偏门”科室——超声医学科里,他竟收到锦旗数面。为提高服务技能,他还苦练基本功,用女儿的布娃娃、用市场上买来的生猪肉训练穿刺操作,硬是把生硬的左手练巧,成为少有的左右开弓自如的介入超声能手。

     

    黄高峰

    与患者的“手足之情”

    罗某在上班期间不慎被机台压伤四指,四指断离,血肉模糊,被送到市医院手足外科就诊。

    接诊医生黄高峰详细检查后,决定立即为其手术。手术室里灯火通明,无影灯下历时10个小时,直至次日凌晨两点,才终于把罗某离断的手指接回到原位。考虑到病人刚做完手术,很多事项都需要注意,带着一身疲惫的黄医生仍坚持到病房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耐心解释术后注意事项。

    黄高峰如亲人般的关怀,如一缕春风吹进患者及家属的心田,也让六神无主的他们吃下了定心丸。患者出院复查时,带来了一面“接肢高明 医德高尚”的锦旗,还有两双罗某老伴亲手缝制的棉鞋,希望能在寒冷的冬天为黄高峰及其妻子增添一丝温暖。

     

    王柏荣

    不是亲人更似亲人

    家住金井镇的蔡阿姨经常找内分泌科王柏荣看病。因家人没时间陪,蔡阿姨只能一个人从金井搭车到青阳,但她只知道在车站下车,不知道怎么从车站到市医院。情急之下,蔡阿姨只好打电话向王柏荣求助。王柏荣二话不说,骑着车到车站把蔡阿姨接到了医院,等看完病拿了药又把她送到车站,这样一坚持就是两年多。

    后来,蔡阿姨腿脚不方便了,搭车都成了问题。王柏荣便每月帮她拿好药寄过去,偶尔还会到她家随访病情。一提起王柏荣,蔡阿姨就赞不绝口:“这样的医生,更像是家里的亲人!”

     

    孙晓东、林海良

    平凡日子里的紧急救援

    一天,孙晓东在游泳池里游泳时,突然发现岸边围了一群人,似乎有人溺水了。孙晓东径直游过去发现,溺水的是一个小伙子,被救上岸时已经昏迷,呼吸微弱。救生员一直在为他做心肺复苏,但没有起色,小伙命悬一线。孙晓东立即上前察看,告知救生员不可盲目按压,随后协助救生员将小伙身体翻过来,对其控水。抢救数分钟后,小伙恢复了自主呼吸心跳。孙晓东又利用现场条件给予吸氧,用毛巾为其保暖,等待“120”救援。最后,小伙被送入市医院就诊,虽然不是孙晓东管辖的病人,但他还是经常去其所住病房看望、关心,直至出院。

    有一天,在珠海开往广州的动车上,乘客们正在享受旅途中短暂的宁静。突然,车内响起一阵急促的广播:“本列车第8号车厢有乘客昏迷倒地,需列车上医务人员帮忙。”恰在车上的晋江市医院医生林海良听闻后,迅速赶到8号车厢。当时,一名约40岁的男子躺在车厢过道上,四肢抽搐、呼之不应,林海良立刻对男子进行抢救。确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持续抽搐发作后,林海良仍继续全程看护着病人下车,直到将病人送上当地“120”救护车。虽然未到目的地便提前下车,耽误了自己的行程,但一切都是为了挽救一个生命,林海良没有任何遗憾。

     

     

    精医

     

    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张荣君

    外科医生的“法眼”

    病理科主任张荣君经常告诫科室人员,病理结果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必须用最严格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市医院病理科多次在全省免疫组化质控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成绩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来自每一处谨小慎微的观察,每一次科学求实的态度,每一份严密谨慎的报告。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病理科的平静。“张主任、张主任,胸外科五床病人的结果怎么样,我们等着进一步手术。”电话的一头是手术医生焦急地催促,而电话的这头,张荣君还在反复审阅着冰冻切片。是癌,还是瘤?良性,还是恶性?一个个诊断在她脑海里跳动,成千上万幅图像如电影般在脑海里放映。分秒定乾坤,不一样的诊断将会导致截然相反的手术措施,那是多么大的压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和悲悯!越是遇到疑难情况,张荣君越发要求自己冷静。对待压力,她每次都从容不迫,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高超的诊断水平对疾病做出准确诊断。

    张荣君常说,一个优秀的病理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从头到脚的病都要知道,不然就无法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切片,而是切片背后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我们发出的每个诊断,都要做到对患者负责。

     

    郭协力

    刀尖上的舞者

    颅内动脉瘤——号称颅内不定时炸弹,一旦“爆炸”(破裂),死亡率高达47%。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是神经外科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堪称“刀尖上的舞蹈”,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郭协力主刀,在显微镜下一次手术成功分离夹闭两个动脉瘤,手术顺利,载瘤血管保护良好,穿支血管无误夹,术后患者剧烈头痛完全缓解,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自如。手术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晋江市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水平达到新高度。

     

    陈名智

    守护生命的特种兵

    病人吴老伯因“右肺肿块”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先后做了“胸腔镜下右下肺切除术加纵膈淋巴结清扫术”及“右上肺楔形切除术”,术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及手术部位脓肿,在肿瘤医院ICU住了一个多月仍无法脱离呼吸机。家属考虑病人肺部情况无明显好转,加上难以承受的巨额医疗费用,最终决定将垂危的病人转回晋江市医院治疗。

     

    从上海到晋江跨越了约1000公里,从夏天到冬天历经大半年时间,从放弃到坚持见证了生命的顺利转归,吴老伯的生命奇迹证明了陈名智主任带领下的重症医学科医疗团队在重症感染、机械通气和营养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诠释了生命特种兵“生命至上”的敬业精神。

     

    张金山

    人体“顶梁柱”的翻修师

    患者黄阿姨10年前在外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患者一直觉得不舒服,近期因不慎摔倒,影响行走且伴有剧烈疼痛,寻求多家医院诊治无果,便慕名找到晋江市医院骨一科副主任医师张金山。

    经查,黄阿姨原手术置入的假体松动伴假体周围骨折,需要进行翻修。因翻修难度极大,经完善检查,深思熟虑研讨手术方式后,张金山团队决定为黄阿姨实施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异体滑板修补并全髋关节置换。

    手术非常成功,术后5天,黄阿姨即可坐起行走,术后2周伤口顺利拆线出院。像这样的手术,张金山已带领骨科团队独立完成4例,标志着晋江市医院骨科关节置换技术迈上了新水平。

     

    林友榆

    百岁老人的救星

    有一次,神经内科病房一周内先后入住了两名近百岁的老人,一个98岁,一个99岁,更巧的是,两个老人同为脑出血后人事不省。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急重,特急性病例的死亡率高达50%~80%,一经诊断,应争分夺秒处理,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接诊医生立即请来神经外科专家会诊。会诊后,患者虽然具有手术指征,但考虑高龄因素,患者麻醉风险太大,专家不推荐开颅手术。病人病情刻不容缓,神经内科带头人林友榆主任医师当机立断,决定为老人施行锥颅引流术。锥颅引流的定位、扎针、钻孔对主诊医生的技艺要求极高,林友榆沉着冷静,手法娴熟,钻孔、冲洗、引流,连贯的动作准确有序,一针见血。手术全程十几分钟,引流两天,老人转危为安,很快恢复神智。两名百岁老人的康复出院,一度成了神经内科的一段佳话。

     

     

    博爱

     

    仁心播撒晋江大地

     

    洪天姿

    粉红丝带爱心志愿者

    乳腺癌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其危害极大,且发病率日益增高。为了增强女性对于乳腺癌的防范意识,并为广大乳癌患友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平台,2018年,晋江市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洪天姿牵头创建了晋江首家乳腺健康俱乐部——“爱汝之家”,100多名乳癌患友及家属加入俱乐部,俱乐部定期组织学习乳腺癌防治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成员间常态化进行互动交流。

    2019年,洪天姿再次发起创立泉州首支“爱汝之家”志愿者服务队,该服务队以乳癌患者为主要成员,以“涅槃重生,为爱前行”为主要精神,借助志愿者“涅槃重生”的经历及现身说法,去帮助更多乳腺癌患者走出应对疾病的艰难时期,使正在施治的乳癌患者更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疾病和生活。

    为普及乳腺癌防治知识,洪天姿还走出医院,自发为全市50余家单位的女职工开展相关知识普及教育。如今,洪天姿带领的乳腺外科宣讲团队的足迹已遍布全市。

     

    洪猛猛

    让血透病人有了“家”

    13年前,洪猛猛作为创始人之一,见证了晋江市医院血透室成立。血透室的创建,为长期患有尿毒症的病人提供了充分的治疗。血透室从设立初期2个医务人员、2台透析机,发展到如今拥有35台血透机、200个相对固定的血透病人,年透析2万多人次,血透家族越来越强大。

    洪猛猛说,血透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得病后心情沉重且悲观,有些人甚至厌生,需要经过反复谈心,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勇敢面对现实,积极接受治疗。

    在晋江市医院血透室里,医患之间都成了好朋友,血透室就是他们的“家”。这个家不仅让他们感到温暖,且生存质量大大提升。洪猛猛成功利用低效延时透析技术,使一位因肺癌引起肾衰的70岁老人寿命延长了4年,使另一位因感染性心膜炎导致肾衰的病人10年后仍健在且生活质量很好。

    洪猛猛重视每位病人,在她的悉心诊治和关怀关爱下,血透室创造了2名肾衰病人透析长达24年且生活状况良好的奇迹,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值得称道。

     

    洪巧莲

    婴儿第一声啼哭是最美的声音

    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尤其是产科,夜间急诊多、重症多。记不清多少个不眠之夜,当别人已经进入甜蜜的梦乡时,洪巧莲却在手术室无影灯下紧张地忙碌,留下的是匆匆的脚步和不变的初心。面对繁重的工作,她不曾犹豫和彷徨。有人曾问洪巧莲:“妇产科这么辛苦,为什么要选择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只是淡淡一笑地说:“母性最为伟大,在我的世界里,有一种最美妙的声音,那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母婴健康是对我们工作付出的最好回报。”洪巧莲二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求着这种有信念的爱——母婴健康。

     

    郑振发

    贴心的“耳贴哥”

    在康复医学科,有一位贴心医生,遇到气色不好的同事,便从口袋里随手取出耳穴贴,帮忙同事按摩耳穴、调理身体。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耳贴哥”,他就是郑振发,他的耳贴技术不只是在医院里流传,老年大学及周边群众也经常慕名来找他求诊。

    这与老年大学有什么关系?还得从3年前说起。2016年护士节期间,晋江市医院与晋江老科协在老年大学联合开展义诊,郑振发被选派参加此次活动。当了解到晋江老科协每月定期都在老年大学义诊,且义诊团队里缺少理疗医生时,郑振发主动请缨当义工,加入了义诊团队。从那时起,每月三次的老年大学义诊活动都有他的身影。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件事时,郑振发回答,老人需要,刚好我有这特长,就来了,就是这么简单!

     

     

    奉献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李健祥

    常年“备班”

    耳鼻咽喉科主任李健祥是新晋江人,已在市医院工作了10年。这10年,他基本是住在医院宿舍里,成了科室的常年“备班”。

    夜班时,年轻医生遇到棘手问题,特别是紧急情况,都会请他来指导。即使不是他值班,只要科室有事,他总是第一时间及时赶到现场指导抢救。有他的强大支持,年轻医生值班都很踏实,他就是年轻医生背后坚强的救火队长,是这个医疗团队的硬核靠山。

     

    詹朝土

    “援非战士”

    接到医院须选派一名影像科医生前往博茨瓦纳执行援非任务的通知后,詹朝土第一时间表达了报名援非的意愿。他的说法简单而纯粹:“反正科室一定要有人去援非,如果没有其他人报名,我就去。”面对大“家”,就必然有小“家”的牺牲和奉献。

    詹朝土清楚了解,博茨瓦纳是个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极高的国家之一,当地生活和医疗环境相当恶劣,这一趟援非可能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他更清楚明白,家中母亲年迈体弱,孩子尚且年幼,都亟须他的照顾,这一趟援非必然给妻子增加沉重负担。但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非常理解詹朝土的想法,在她的支持下,詹朝土坚定信心,毅然踏上了援非之路。

     

    苏翠敏

    “拼命三郎”

    儿科主任苏翠敏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在抢救危重病儿时,苏翠敏总是分秒必争。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夜里,科室值班医生打来电话求救说,手术室正抢救一名新生儿,情况相当危急。

    这边,家人苦口婆心劝说她先把工作放一放,得为自己的身体着想;那边,苏翠敏已穿好衣服夺门而出。原来,前不久,苏翠敏的慢性胃炎加重了。

    由于儿科医生少、病人多,看病时间长,苏翠敏长期饮食无规律,患上了慢性胃炎。就在几天前,她突发急性胃出血住院治疗,如今刚刚好转。身为医生的她,怎么会不知道带病工作对身体有多么危险?怎么会不知道精心调养对胃病患者的重要性?但在自己的健康和危重患儿的生命之间,她毅然选择了后者。

    当天夜里,苏翠敏火速赶到手术室。原来,患儿是个出生时无心跳和呼吸的重度窒息新生儿。苏翠敏顾不得喘口气,迅速对患儿进行抢救。直到患儿恢复了心跳和呼吸,天色已经大亮。而苏翠敏因劳累饥饿,胃炎再度发作,回到家时已是面色苍白,胃痛得直不起腰。

    事后,很多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拼命,连身体都不顾?”她这样回答:“我是医生,不能辜负患者与家属的信任。当时,如果我不抢救这名患儿,他很可能会死亡。这是一条生命,我必须这样选择。”

     

     

    记者:齐玉波 通讯员:陈丹红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